香港交易所(HKEX, HKEX: 0388)日前發表研究報告《金融科技的運用和監管框架》,闡述了金融科技,例如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應用場景,以及監管探討的議題。報告認為,可行做法是讓創新金融科技項目進行「沙盒」(Sandbox)測試,另外針對不同金融科技領域的特點,將各種創新分類並納入現有監管框架。
港交所聯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辦公室及創新實驗室撰寫的報告,全文長達 18 頁,當中有 8 頁牽涉區塊鏈的內容,包括基本原理、三種形式,即「公有鏈」、「私有鏈」和「聯盟鏈」、基本特徵,以及具體運用案例。
關於區塊鏈的具體應用案例,報告提到區塊鏈技術能夠用於證券交易後的結算環節。現時新加坡交易所(SGX)已經研究相關項目。另外,區塊鏈亦能夠應用於資產再抵押業務,提高透明度,更容易查看資產的價值、風險和擁有權歷史紀錄,減低業務風險。還有,區塊鏈技術亦能應用於私募股權市場,例如發行股權電子憑證,以智能合約編寫對賭條款,例如一旦初創滿足融資條件,私募基金即可執行融資等。
提醒金融科技或放大風險
在探討監管的部分,報告表示金融科技正在快速改變金融行業的生態格局,「金融創新已經成為不扭轉的趨勢」,但是相關應用可能會放大金融風險,或令風險以新方式呈現。
報告認為風險在於幾個方面,包括金融科技可能強化金融的高槓桿性。此外,金融科技的創新性容易產生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。還有,金融科技亦可能出現「黑天鵝」,而行業的領軍企業亦有壟斷市場以及「大而不能倒」(too big to fail)的情況,威脅金融穩定。
認同「監管沙盒」功用
雖然金融科技創新存在風險,但是報告認同「監管沙盒」能促進金融科技技術,是一項有力工具。獲准進入監管沙盒的企業,需要在一定時間和有限範圍內測試新產品和服務,而沙盒的入場門檻和監管限制都較寬鬆。有使用監管沙盒的地方,包括泰國、以色列、香港等等。
報告提及到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(FCA)在這方面的努力,並指他們在促進區塊鏈技術發展進程中「一直位於世界前列」,而創新項目就包括了監控比特幣交易的價格、速度和透明度等等。至於香港的監管沙盒,就包括了證券交易服務、區塊鏈、聊天機器人等金融解決方案。
建議各項創新納入現有框架
另外,報告指出由於金融科技著重渠道,沒有改變金融風險的本質,所以現有監管原則仍然適用,而參考國際做法就是「將金融科技納入現有監管框架,而不改變基本的監管原則」。
報告提到,美國紐約金融服務局傾向於將電子貨幣視作一種資產,英國就將電子貨幣發行機構,視為支付服務商。另外,大多數國家將電子貨幣納入了反洗錢監管體系,例如挪威早前已經新增相關法案。
此外,報告也表示,現有科技如大數據(Big Data)、人工智能等技術,可以建立有效的監管科技機制,例如更有效率完成「認識閣下客戶」(KYC)的程序,大數據可以掌握不同企業之間的關係,並留意可能出現的內幕交易。
日前已經完成任期的香港證監會前主席唐家成早前接受《南華早報》訪問,亦提到監管加密貨幣的問題。他認為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並不可行,建議引入規管以保障投資者利益,但是證監會責任在於監管證券和期貨,不會插手。也正正因為加密貨幣有可能不被歸類為證券,所以要立法規管交易平台時,都要「小心考慮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