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(Paul Krugman)再次對比特幣投下不信任票:他上月 31 日在《紐約時報》撰文指,比特幣(Bitcoin, BTC)缺乏正當性,民眾對其信心隨時一瞬即逝,更指比特幣大舉蠶食過往 300 年來,近代金融系統的各種創新。
不少支持加密貨幣的人都指,加密貨幣、區塊鏈的科技正驅動一場去中心化貨幣運動,箇中創新更重塑銀行和金融業的面貌。但是克魯曼對此就相當懷疑。克魯曼表示,金融業一直為支付系統減少各種關卡、各種費用付出不少努力。即使記賬卡、信用卡公司會向銀行和商戶收附加費,但都有為支付系統的改進作出貢獻。
但是,比特幣在於克魯曼看來,卻是反以上之道而行:礦工制度、交易費用都能夠證明。克魯曼明言,對加密貨幣的熱情,其實就是對金錢的創新添上障礙:
「對加密貨幣訴諸熱情似乎是怪異的,因為這對長久以來的歷史趨勢背道而馳。近乎無障礙的交易不用,卻用上加密貨幣,我們得到的會是高昂的營運成本。因為,傳送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需要一同附上從前所有交易紀錄。我們亦不是在用網上彈指一按而成的金錢,我們其實是在用一種,透過計算機資源集中而成的金錢。」
形容加密貨幣熱衷者開歷史倒車
克魯曼更表示,比特幣和加密貨幣不只對現代金融進程增添壓力,更在蠶食 300 年以來近代金融系統的創新和改善,令大家退回一個架設了障礙的系統裏:
「換句話說,加密貨幣熱衷者正一邊興高采烈使用著現時最尖端的科技,一邊將金融系統倒退 300 年。為甚麼你會想這樣做呢?它解決到甚麼問題呢?這些問題,我至今也尚未見到一個清晰的答案。」
比特幣不是圓滿方案
克魯曼同意,確實有必要去維持銀行跟官方金融機構的聲譽,因為這是取信於民眾的助力。他也承認,在過往歷史裡有政府濫用他們的公權力去濫發貨幣,最終帶來災難性影響。銀行在其財政政策和決策行動上須秉持負責任的態度,以維持他們的聲譽,並要鼓勵有益作為。
但是從匿名之中誕生、以礦工制度和工作量證明(Proof of Work, PoW)支撐的比特幣,在現今一個以信用作支撐的金融制度裡,實在不是一個具足圓滿的方案:
「你需要的是實現一個在數碼意義上,等同消化掉一個金幣的行為,去確認這真的是一宗真正的交易。而且,生產一些東西的成本應該要經得起考驗,是高得根本不鼓吹騙局。」
集體恐懼之時正是無用之時
另外,克魯曼亦在文中對比特幣和加密貨幣無實質價值、對實體世界毫無連結的論述表達了支持:
「相比而言,加密貨幣對現實一點支持、一點連結都沒有。它的價值完全基於人們自我滿足的預期 - 即是說,確實有著完全倒下的可能性。如果投機者們到達了集體懷疑的時刻,突然懼怕比特幣是無用的,好了,比特幣那就是沒用了。」
克魯曼不只一次批評過比特幣和加密貨幣。比特幣從 2013 年 11 月底逾 1100 美元的高峰,往後一個月曾最多下跌五成,克魯曼就於當年 12 月底在《紐時》發表文章,批評比特幣是「邪惡的」(evil)。
1953 年出生的克魯曼,現為紐約市立大學經濟系教授,他曾於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任教。2008 年,諾具爾委員會宣布經濟學獎由克魯曼獲得,以表揚他對新貿易理論(New Trade Theory)和新經濟地理學(New Economic Geography)的貢獻。他被視為現今新凱因斯(New Keynesian)經濟學派的重要代表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