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手专题 04】概论共识机制(上):工作量证明(PoW)

撰文:《币讯》 | 内容协力:9up.io

中本聪在 2008 年发表的论文,让外界了解到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概念,并开始慢慢研究当中的奥妙。其中让区块链运作的共识机制(Consensus mechanisms),也成为了其中一个研究重点。

共识机制由最初的“工作量证明”(Proof of Work, PoW),发展至后来的“权益证明”(Proof of Stake, PoS)、“权益委托证明”(Delegate Proof of Stake, DPoS),甚至有“授权证明”(Proof of Authority, PoA),“空间证明”(Proof of Space, PoSpace)等,局面早已不再单一。但到底不同共识机制之间,有着怎样的分别和特性?“新手专题”将会在今后 3 篇文章,分别介绍 PoW、PoS 和 DPoS 这 3 个较为流行的共识机制,而首篇会介绍 PoW。

在本篇新手专题文章当中,你将能够掌握:

  • 工作量证明的历史
  • 工作量证明的基本运作原理
  • 工作量证明的优点
  • 工作量证明的缺点

工作量证明的历史

工作量证明的概念,是早在 1993 年由美国电脑科学家 Cynthia Dwork,和以色列电脑科学家 Moni Naor 提出,当时他们提出的概念是用于应对垃圾电邮。到了 1999 年,“Proof of Work” 一词就正式被电脑保安研究者 Markus Jakobsson 和 Ari Juels 记载,以及写成论文

如果大家有印象之前的新手专题文章,都会记得中本聪曾经在他的论文提过 Adam Back 的 “Hashcash”(“杂涵现金”)概念,当时 Adam Back 研究 Hashcash 同样是为了应对垃圾电邮。在互联网进入大众应用的 1990 年代,电邮已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网上功能。但是由于当时的互联网科技,包括拦截无用讯息的技术都不成熟,令电邮邮箱容易充斥着大量垃圾电邮。

工作量证明技术的引入的重要作用,就是要辨认垃圾电邮发讯者,并且提高发讯者一次过送出大量垃圾电邮的代价,甚至是要阻止这种行为。相反,由于正常发讯者一般来说都不会一次过发出大量同样内容的电邮,他们自然不会受到 PoW 影响。

工作量证明的基本运作原理

虽然 PoW 不是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的专用技术,但是为了让大家以较快的速度理解,以下的内容将主要针对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应用场景叙述。

工作量证明顾名思义,其实就是节点以自身工作成果,去证明工作量的机制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到底什么才叫做节点的“自身工作成果”呢?我们在这里先采用比特币(Bitcoin, BTC)区块链的例子说明:

如果大家还记得新手专题第一篇文章的内容,都会留意到每个节点都需要收集新的交易至一个区块当中,之后节点就要为区块找出“一个足够困难的工作量证明”。根据中本聪的论文,一个区块当中,除了包括区块所属的多宗交易外,还需要包括之前一个区块的杂凑函数(Hash),以及一个“乱数”(“nonce”)。

区块图解 | 资料图片 | 图片来源:《Bitcoin: A Peer-to-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》 by Satoshi Nakamoto, https://bitcoin.org/bitcoin.pdf

来到这里,大家可以先理解一点:节点们其实都在参与一个斗快的有奖问答游戏 - 众多节点需要尽快找出一个“目标杂凑函数值”(target hash value)。根据机制,这个“目标杂凑函数值”无论如何都不会大于当前的挖矿难度值,最多只会相等。那么节点又如何找出这个目标数值呢?方法就是依靠区块里面的数据,以及计算机随机抽出的乱数去找出答案了。

由于区块里面的数据可以被视为一个定额数值,所以“乱数”就成为了工作量的关键。如果节点很快就抽到“合适”的乱数,它当然可以广播给所有节点,通知自己已经“获胜”;但如果抽不到的话,它就要不停抽到“合适”为止。

节点背后的计算机之所以要穷举其拥有的算力去运算,目的就是要成为首个能够“变出”切合目标数值之乱数的节点,这样才可以取得验证区块的权利,从而获得区块奖励,而以上的行为就是大家常言的“挖矿”(“Mining”)了。比特币最初的区块奖励是 50 BTC,但根据递减机制,现时的区块奖励已经减少至 12.5 BTC。到了下一轮的递减程序,奖励又会砍半至 6.25 BTC,如此类推。

以比特币为例,根据它的 PoW 机制,区块的产出速率是每个 10 分钟。当区块链累积够  2016 个区块的时候,节点们就会按统一的公式调整当前的挖矿难度值。将 10 分钟乘以 2016,就是 20160 分钟,也即是刚好 14 天的时间,故此比特币大约每 14 天就会调整挖矿难度一次。虽然偶有调低难度的时候,但是按照过往的纪录,比特币的挖矿难度都是整体呈上升趋势

工作量证明的优点

在理论层面,PoW 确实是具备“公平”的优点。因为,假设所有的节点拥有者都是拿着一样的电脑硬件挖矿,他们在挖矿比赛能够“跑出”成为区块验证者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,这令到所有节点都能透过挖矿,获得合理期望的机会去取得奖励,从而实现财富增值。这不只是一种公平的实践,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实践。然而理论归理论,过往至今的经验已经告诉大家,上述优点在现实层面是无法发生的,原因将在下面的缺点部份再述。

除此之外,PoW 的运作机制和架构相对上是简单直接的,这对于一些资源较少的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项目,可能会是一个好消息。另外,PoW 亦具备“难被攻克”的优点:经过验证后的区块,仍然需要获得多数节点承认,以“简单过半”为最低门槛。如果恶意节点或者攻击者,期望透过“51% 攻击”去篡改交易纪录,他要付出的硬件资源和算力最低门槛,就是要掌握全网过半算力-这是代价极为高昂的任务,而且较难实现。当然,“51% 攻击”也非不可能的事,原因将在下面的缺点部份再述。

工作量证明的缺点

正如 PoW 具备简单直接的运作架构,PoW 同样拥有一个相当直观和容易被发现的缺点,就是浪费能源。只要节点数目、交易持续增加,而且区块奖励即相关的加密货币具备市场价值,可以说矿工是不可能放弃挖矿这一门事业,这将令挖矿难度持续上升。由于挖矿难度愈高,意味着答案的“搜索范围”愈大,节点自然需要用更长久的时间,即投入更多的能源去随机抽出正确答案,这正是挖矿耗电的主因。

以 BTC 为例,在 2017 年关于 BTC 挖矿的能源消耗已经达 3000 万兆瓦时(30 TeraWatt-hour, TWh),已等于爱尔兰全国一年的电力消耗。到了 2018 年底,数字已经增加至 6000 万兆瓦时。多年以来,比特币挖矿,以至 PoW 浪费能源的缺点,可说已经令部分对区块链和加密货币不熟悉的人士,建立出“挖掘加密货币 = 浪费能源”的刻板印象,这个亦相信是业界一直希望努力发展其他共识机制的原因之一。

PoW 还有另一个缺点,就是会出现“富者愈富”的现象,上述 PoW 带来公平的现象,其实只是纸上谈兵。大家可以想像,PoW 实际上是一个充满资本主义特色的“军备竞赛”:既然区块奖励即加密货币具备了如此大的市场价值,人们当然会扩充自己的电脑硬件组合,以坐拥更多的算力,令自己有更大机会“中奖”。这里当然不是说算力少的节点没有机会中奖,毕竟找出合适的乱数也是一个随机步骤,但机会确实是微乎其微,这一点也是不容否认。

不过,现时大部分 PoW 加密货币生态圈其实都存在“矿池”(“mining pool”)制度,矿池就是聚沙成塔的概念,透过集合算力,将获得区块奖励的机会推至最高。假如真的中奖,矿池管理者就按照各个算力贡献者贡献的算力,按比例分发奖励。

但是,矿池制度其实又会引伸出另一个问题,就是大幅提升出现“51% 攻击”的机会。矿池将算力积少成多的特色,成功吸引了很多个人矿工加入矿池,这会令到矿池掌握的算力,能够达到全网算力的 10%,甚至是 20%、30%:可能只要两、三个矿池合并,他们的算力就会过半,出现“51% 攻击”的危机。当然,为了维护区块链、制度健康甚至是加密货币本身的价值,合并矿池达成“51% 攻击”的机会仍然偏低。

总结

虽然 PoW 技术的加持令区块链和比特币得以踏出第一步的发展,但即使是现在回看,我们都会明白到比特币与其背后的技术有着一些限制。如果要促进产业发展,各种方面的完善就变得迫切,于是就有后来的“权益证明”共识机制出现。关于它的概况,下一篇新手专题文章将会向大家讲解。

 

以上内容由《币讯》与 9up.io 共同协作撰写。

【若你喜欢币讯的内容,请轻按以下拍手键(可以按几次)支持我们。】

热门新闻

首创“零知识证明”ZK BuidlArk 黑客松 将于第八届“台湾区块链爱好者年会”展开 号召区块链爱好者、 ZK 开发者,参与赢黑客松奖金!

回顾今年币圈,Layer 2 的蓬勃发展,而展望明年,比特币即将减半、许多 GameFi 项目方要推出 3A 大作、比特币 ETF 可能会通过等创举,区块链技术及产业发展令人无比期待!由“台湾区块链爱好者协会”举办,“台湾区块链爱好者年会”今年迈入第八年,此次主题聚焦于“隐私计算”。知名Layer 2 团队 zkSync Asia BD Head Sam, Mina Foundation DevRel, Philip Halsall、OKB Layer 2, X1负责人及...

Compliance Challenge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for Virtual Assets Platforms in Hong Kong

Throughout this essay, a comprehensive operational guide into the compliance and regulation of the Securities & Futures Commission of Hong Kong (SFC) is given to shed light on the operation of centralized exchanges on the heels of official licensing.

热门标签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