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皮書能讓我們更能了解加密貨幣嗎?

中本聰當初對加密貨幣的想像,寫成了學術論文,衍生出區塊鏈、比特幣。10 年距今,已發展成逾 1600 種加密貨幣、市值 3 千億美元的大市場。不同團隊就如當年的中本聰一樣,紛紛以「白皮書」闡述意念去吸引投資者,但到底白皮書是否真的對了解不同加密貨幣有足夠幫助呢?《WIRED》日前一篇文章列出了部分原因,說明白皮書不足信。

首先,白皮書的水平參差,擁有中本聰手筆水平之白皮書相當罕見。部分白皮書甚至擺明車馬是為建立騙局而存在,行文用字充斥偽科學語言,有相關學理根底的人很快就能看穿。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電腦科學家 Emin Gün Sirer 表示,不合格的白皮書「或者只在週末飲著啤酒看看就好」,「任何一位科學家的審查都不可能讓它們順利過關。」

TRON 白皮書曾被發現抄襲

就算是市值排 11 的波場幣(TRON, TRX),它在本年發布的白皮書都被發現抄襲:在沒有任何來源說明的情況下搬字過紙,受到不少抨擊。最後 TRON 官方刪除了白皮書,創辦人孫宇晨要到 Twitter 解畫,指稱複製文字的原因是源於翻譯失誤。

此外,有些加密貨幣的白皮書原來沒有建基於任何往績和研究。負責編輯區塊鏈發展學術期刊《Ledger》的匹茲堡大學學者 Chris Wilmer 說,無論多厲害的新想法,也不可能沒有建基於現有概念而成。即使是中本聰的論文,其實都有參考過以往密碼學的學術研究。然而,智利大學電腦科學家 Alejandro Hevia 說,現時就是有部分人「太著急宣示自己做到一些新事物。」

Wilmer就表示,他在 2014 年創立的《Ledger》現時每星期都會收到 2 到 4 篇區塊鏈的論文,但很多都在同行評審(Peer Review)一關止步,而部分論文事實上犯了沒有標註來源的毛病。

如何平衡利弊

不過,Hevia 亦表示同行評審可能扼殺了創新概念的誕生,影響可以是以月,甚至以年計。「比特幣其實也等待了很久才被優秀學者拿來分析」。他更加說,「如果中本聰在發表論文前決定拿去給學者先作分析,相關概念可能要遲 4 年才面世」。故此,如果自問概念絕佳但又想有盡快發布的折衷方法,一些稍為非正式的學術平台如arXiv都歡迎不同論文優先發表。

另外,Wilmer 亦說研究人員不應該有利益衝突:在開發項目同時又向外推銷:「當你一對別人說你有好主意的時候,你已跌進存心求財的嫌疑當中。」那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,面對白皮書參差不齊的情況,又有何方法對應?Sirer 就說,投資者聘請科技顧問 - 可能是一些研究生,其實也有好處,因為可以幫他們辨別白皮書的「含金量」。現階段的付出,也許就避免到將來的金錢損失。

熱門新聞

首創「零知識證明」ZK BuidlArk 黑客松 將於第八屆「台灣區塊鏈愛好者年會」展開 號召區塊鏈愛好者、 ZK 開發者,參與贏黑客松獎金!

回顧今年幣圈,Layer 2 的蓬勃發展,而展望明年,比特幣即將減半、許多 GameFi 項目方要推出 3A 大作、比特幣 ETF 可能會通過等創舉,區塊鏈技術及產業發展令人無比期待!由「臺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」舉辦,「臺灣區塊鏈愛好者年會」今年邁入第八年,此次主題聚焦於「隱私計算」。知名Layer 2 團隊 zkSync Asia BD Head Sam, Mina Foundation DevRel, Philip Halsall、OKB Layer 2, X1負責人及...

Compliance Challenge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for Virtual Assets Platforms in Hong Kong

Throughout this essay, a comprehensive operational guide into the compliance and regulation of the Securities & Futures Commission of Hong Kong (SFC) is given to shed light on the operation of centralized exchanges on the heels of official licensing.

熱門標籤

相關文章